首先,告诉患者尿潜血流失“红细胞”不会导致贫血。

  其次,肾病患者特别是中晚期慢性肾病患者会有伴有贫血,就是所谓“肾性贫血”。

  肾性贫血是由于肾功能受损尤其是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或血清肌酐(SCr)浓度高于300μmol/L且血红蛋白降低时导致的正色素正细胞性、增生低下性贫血。贫血是慢性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中晚期肾病患者,也是肾病患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肾病患者为什么贫血呢?

  肾脏是人体重要器官之一,不单单有生成尿排毒代谢功能,还有分泌功能。当肾脏损伤以后功能下降,肾脏分泌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也会减少。90%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又称红细胞刺激因子、促红素,是一种人体内源性糖蛋白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目前认为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部位在肾远曲小管和肾皮质及外髓部分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肾功能衰竭时EPO缺乏是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还有:

  1、红细胞寿命缩短:

  目前认为肾衰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细胞外因素造成的,因为将患者红细胞输入到正常受者体内时,其红细胞寿命缩短,反之,将正常供者红细胞输入到尿毒症受者体内,其红细胞寿命缩短,透析后红细胞寿命正常亦证明此点。

  2、铁和叶酸缺乏:

  肾衰时,铁的缺乏常可发生。这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凝血机制障碍,易引起胃肠道出血约占25%左右。②血透失血。③频繁抽血检查。这些都可造成铁的丢失。

  

 

  3、中晚期毒素原因:

  慢性肾功能衰竭后期即尿毒症时,大量有害物质蓄积体内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红细胞破坏,影响红细胞寿命而致贫血。肾性贫血时病人常有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华、结膜苍白、血红色蛋白下降等症状,同时询问病史,再辅助检查血肌酐、尿素氮等就基本可确诊。

  4、营养不良:

  由于肾脏病时需长期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加之尿排出蛋白的量增加,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作为造血原料的蛋白质减少而引起肾性贫血。

  人工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运用是肾性贫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无合并缺铁、炎症和细菌感染,单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就可满意纠正贫血。还可以给予铁剂服用,以及饮食补充“营养物质”严重输血治疗等。

  1、面色白或萎黄,唇、眼睑色淡,舌质淡胖或舌光无苔,皮肤干皱,发枯易脱,指甲色淡,或有黄疸等;

  2、偏食、厌食及消化、营养不良等;

  3、具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泄,月经失调等。